軸承選型的主要是為了選擇到最適配的軸承,并用最合適的方式應用于設備上。軸承的應用一方面需要滿足設施性能的需姚,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滿足性能的前提下考慮經濟因素。在以前的各種技術文章中更多的是注重的是軸承的選型和應用如何滿足其技術性能的,但是軸承的選型也需要參考經濟性能實際情況。
當軸承的選型確定之后,就確定了這個軸承的成本,同時在選型設計過程完成后也確定了這個軸承周圍零部件的尺寸、精度、材質等因素。在這樣的確定設計下,軸承應用的成本就被大致確定下來。在這個基礎上的優化采購,優化使用等等,都只能是錦上添花,無法做本質的改變。如果選型不恰當,那么軸承沒有物盡其用,那么采購再便宜也不會能有很大的效果。
今天的文章就從軸承選型的經濟性能開始,談談軸承選型如何能夠省錢。
一、軸承的選擇不要過大,也不要過小,如果深究軸承選型大小上的細節,其實并不是所有的技術人員都會了解的。

首先,需要了解軸承選型過大。什么是“大”,什么是“過”?軸承型號如果過大的話會有怎樣的后果?對經濟性能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對技術性能有會有什么影響?

我們試圖說明:

1.軸承選擇如果“過大”的話,那么軸承能力并不能充分利用出來。因此這部分沒有發揮出來的軸承能力就是浪費。所以,如果小點的軸承就可以滿足技術性能,那么選大軸承就會造成浪費。這是軸承的硬成本,大一號的軸承肯定比小一號的軸承更貴。所以,如果從設計角度考慮經濟性,第一個就是考慮軸承是不是選擇“過大”。

2.那么軸承選型中的“過大”多大算是“大”,多少算是“過”。這是技術人員必須了解的底線。

軸線,軸承選擇的大小是根據軸承在電機中所承受的載荷,轉速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的。常用的方法就是軸承的壽命計算,和軸承的最小負荷計算。在給定工況下,軸承負荷能力的上限是軸承承受的最小負荷能力。在給定工況下,軸承負荷能力的下限是滿足軸承壽命要求的軸承負荷能力要求。

從這個方面不難看出,軸承選型過大一個硬標準就是最小負荷能力。如果所選擇的軸承所需要的最小負荷大于實際工況的負荷,那么軸承肯定是選大了。

此時,如果軸承的長期運轉,軸承內部滾動體無法實現純滾動,可能會出現打滑、發熱等問題。不僅僅浪費了軸承的負荷能力,浪費了采購成本,更會縮短軸承壽命,增加軸承失效風險,從而浪費了維護成本。



(未完待續)收起